浅谈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编辑日期:2021/1/28 作者/来源:韩梅 阅读: 【字体:

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  郭丹丹

前言:当今教育,存在“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现象,学校实行分科教育,学科之间缺少融合,不能从宏观上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大批 “高分低能”以及高级知识份子犯罪等现象的出现,反应了教育在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比重的严重失衡。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时代呼唤教育和评价方式的改革。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学校教育应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指明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参与活动,而是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建构知识体系,促进自身成长。作为教师,该如何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教育观念,切实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呢?笔者且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 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信息量大,传播方式多样,打破了获取信息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正如哲学家雅尔贝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见,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种源于内心渴求的求知欲,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内驱力”。

首先,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指导预习、复习时,启发学生触类旁通,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树。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不断钻研,进行系统性学习。

其次,多元化的课程设计要立足于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学科授课时间,往往重点在于达成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之外的时间,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可以基于班级特点,学生特点,设计班级多样化课程体系,有的放矢地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可以利用晨读、午读、课前三分钟、课外活动等固定时间,定期围绕特定目标,可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相应的活动。荀子所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课程设计应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创造多种体验的活动方式。 如笔者在班级中曾开展过“课外班应不应该上”“要不要过洋节”等主题辩论会,学生在精彩的辩论中,达成了自我教育;“我最爱的书”“最爱的诗”等课前朗读会,课外精心地备稿子反复练习,只为台上三分钟的展示,实现了自我提升;还有“我是演说家”,让学生从生活中发掘素材,有理有据地陈述观点,畅所欲言……诸如此类的活动设计,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述知识,讲明道理,却给学生打开了新的知识大门,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二、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的自我管理不仅在学校里,还应该在家,在社会中,均能自我约束,展现出良好的自律修养。

在学校,学校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学生是班级中的一员,也应是自我管理的一员。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大人尽量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班级管理不应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学生自我约束。现代班级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人,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应该主动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去。

教师应首先培养出一批优秀班干部成员,这些主力成员在班级中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形成一股强大的“正能力”,然后在班级中不断感染与辐射。其次,班级管理应该人人参与,人人在班级中担任管理者的角色,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制定前进的目标,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各有岗位,树立班级主人公意识,自我约束同时互相制约,增强纪律意识。教师应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班级中不断扩大积极力量,熏陶感染,同化不和谐的部分,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在校外,学生也是自我管理的主体。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儿童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养成的,部分学生离开学校,脱离了教师和同学的监督,出现言行不一致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家庭教育同样是学生行为习惯的一面镜子,加强家校合作,统一教育标杆,学生只有从心理上认同,才能不论何时何地,言行一致,真正展现出最本真的良好素养。

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基于个人生理、心理、年龄特点,同时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因材施教。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起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制定差异化学习目标。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学习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大班教学的弊端,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从而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布置差异化教学任务,让每个孩子都能“跳一跳摘桃子”。

教师要找到学生的发展点。学生的多样性、个性化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学家加德纳的研究表明:人是有多元智能的,人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体育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加德纳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所以教师认识学生的长处,发挥学生的智能所长。在班级,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如运动特长、组织管理特长、绘画特长等,增强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学校应该开展差异化的课程,开设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社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

教师要帮助学生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教育不仅要发挥学生的智能所长,教育还应是帮助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如针对内敛沉稳但个性胆小的学生,在学生上踏实刻苦,可以上他发挥优势当学困生的辅导老师,同时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磨练意志,锻炼胆量;对于个性活泼淘气的学生,可以鼓励他参加体育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着重培养其耐心细致、 认真做事的精神。

以上,笔者仅从三方面浅谈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知识是会遗忘的,能力四终生受益的。作为教师,应该放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离开教师,离开学校,是否还具有自主发展的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线教师应该持之以恒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多元智能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2008年6月.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