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编辑日期:2020/12/2 作者/来源:韩梅 阅读: 【字体:

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   刘玉洁

一、每个家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家族的历史也是每一位成员共同拥有的遗产,它就像一颗钻石,从不同的角度会折射出千变万化的美丽和光泽。
    其实,了解家族故事可以使孩子更为全面地看待自己的经历,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正如心理咨询师宫学萍所言:“春节可以看成是寻找家人成长痕迹的机会。大家不要忘记节日原本的内涵和意义,现代人需要在这一系列延续的节日和仪式中安抚自己孤傲的心灵。”  
    人类最朴素的感情是对家庭、家乡的了解和认同,这是人们因血缘而结成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不可能摆脱的。这种自然形成、始终存在的关系会逐步发展为一种秩序,我们每个人也许并没有明确意识到,但的确生活在其中。随着家庭形式的变化,大家庭变成小家庭,几代同堂变为核心家庭,甚至出现空巢现象,这种社会氛围的变化使大家并不像以前那么关注自己的家族历史和传统。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了解家族故事和传统文化,在培养孩子人文素养方面依然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孩子从这些家庭或者故乡世代相传的故事当中,可以寻觅到家族的历史和自己的根基,在精神上与祖先建立联系。而且,一个家庭的脉络和一个地方,一个国家走过的历程是一致的、息息相关的。孩子如果能明白家庭的发展历程,就很容易理解国家和世界的历史。学习和了解这一切,必然会大大丰富一个人的人文素养。
    其次,心理学研究表明,了解家族故事可以使孩子更为全面地看待自己的经历,能够更加体会和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有一位美国大学教授甚至认为,孩子情感健康的第一预测因素就是他是否知道自己家庭的历史。还有的研究表明,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那些我们将给自己的故事。 
 
    如果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来追溯节日的起源,就会发现节日的意义, 或者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祭祀神灵。远古时期,人类的力量在大自然的面前十分渺小。人类对于很多自然现象都无法理解,更谈不上把控。于是,人类通过祭拜神灵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从象征的角度来说,祭拜就是人类对自然的膜拜和臣服的表示。当个人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傲慢。一方面,对于自然、生命和各种超越人类的存在无所畏惧;另一方面,也丢失了对族群、对大家庭的信任和依赖。我们也隐隐地从内心深处感到那种被群体保护的庇护感觉正在消失。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很容易体会到现代人内心的那种弥散的焦虑感。科技和文明在给我们带来自由和能力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被神或者被族群庇佑的安稳感。臣服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会带给我们内心一种不需要去“负担自由”的平静。当这些由原有的传统秩序带给人们的安稳感越来越稀少之后,当代人就需要找到其他方法获得自身内在的精神安慰。也许,这便是重新认识节庆价值的意义所在。

“生活本无意义,是我们赋予了生活意义。”
     这也就是族群的一个集体的赋义,每个族群都会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某种意义。生活和日子也是这样,是集体在历史的长河中赋予了它某种意义。所谓习俗或者风俗文化,并不是一些空洞的东西,都需要通过一些活动去进行。到了这个时间,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去做这件事,甚至都不需考虑为什么。
     从家庭管理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要服从于家庭活动的整体安排。从社会的角度来讲,社会文化是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去延续的。当一件事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就可以超越它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和不适应。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很难摆脱环境的影响区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件事,他们对事情的态度和感受基本上都是从家庭中继承来的。
    而现实是,当代的女性几乎已经没有那种嫁给一个男人就成为他所在的大家庭一员的传统意识,对于去爷爷奶奶也不会有那种回到保护我的大家庭之中的感受。无论是男方的老人还是女方的老人,在他们心中都失去了秩序感、智慧和保护的功能和角色。当一个妈妈一想到带着孩子春节回家就很心烦,也是因为老家在她心中已经不再有那种温柔的力量和光芒。
二、
    有专家提出,在我国大约有5%-10%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
       1917年,凯法特在《教室中慢的学习者》一书的序言中描述了存在知觉能力障碍的学生:“他不能看见我们认为我们给他看的,他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他不能听见我们认为我们给他说的东西;他不能在我们认为组织得非常好的信息单元之间建立联结。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处理这些项目。”
       1963年,柯克最早提出了“学习障碍”这一概念。
    学习困难是由一组学习技能缺陷构成的发展性心理障碍,包括语言使用、说话、书写,这些障碍使人在听、想、读、写、拼写、推理或数学计算等活动中表现出不完整的能力。这些异常现象一般认为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
    认定孩子是顽劣不堪而不是由学习能力缺损,对很多学校处境不利儿童的父母来说要更容易一些,就像人们很难承认自己确实出现心理障碍或危机,只是说自己心情一时不好一样。因为顽劣是可以管教过来的,内在的、固有的障碍的克服却显得不易控制。
    家长要与孩子结盟去对抗问题,而不是与问题结盟去对抗孩子。
三、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和社会发展学教授凯瑟琳.孔戈尔曾对384对兄弟姐妹及其父母进行研究,发现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表示自己会偏爱某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通常是老大。
    美国《时代》周刊资深编辑兼作家杰弗里.克鲁格在2012年出版的名为《手足效应: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向我们揭示了什么?》一书中写道:“科学家无法看透这个家庭秘密,但这一切瞒不过孩子们的眼睛。从出生的那一刻,兄弟姐妹就会为了争得父母的宠爱使尽浑身解数——我最聪明!我最有趣!”
 
四、
   《旧约.箴言》:美貌的女子无智慧,仿佛把金环戴在了猪鼻子上。
    爱默生:美德最高层级即精神因素,美是上苍刻在德性上的标志。
    宫崎骏:岁月永远年轻,我们慢慢老去。你会发现,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高华婷:我们都爱说一句话,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但我并不认同,相比园丁对学生的作用是修修剪剪,我更喜欢的是老师就像春雨,因为,润物无声却深远长久;因为,教育是一种正能量的影响,一种幸福的传递。
    萧伯纳: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隐藏着甜蜜的爱。
    青春期家长的“不二法门”——孩子任何一种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需求。
    孙瑞雪《爱和自由》:你宁可不给孩子一颗好心,也给他一个好脸,他一定成长得好。好脸能够给孩子提供情绪安全的基础,其结果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容易采纳与父母相同的价值观和一些行为。但是,好脸必须稳定地给下去。
    中国女人活得大都辛苦,我们辛勤劳动,总觉得别人亏欠我们,觉得儿女的出生降低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仔细想想这张充满付出感的“脸”多么具有杀伤力!如果一个母亲能有志玲姐姐的笑容、语气、语速、说话方式以及对世界的善意与感恩,她跟孩子之间的代沟一定可以消融。
    为什么一定要哭?难道感动就一定要哭吗?
    感动于爱的表达,眼泪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坚强的意志,才能从容应对生命中有可能出现的坎坷与不平,用行动更好地诠释世间所有的感动与爱。
    其实我们对生活中的纠结和冲突早就有了轻车熟路的破解之道。听听过来人怎么说,问问别人的意见,看看网上的文章——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最不缺的是信息。可是,果真可以如此吗?我们应该拥有审辩性思维,也叫批判性思维。这里的批判不是单独的否定,而是既抛弃又保留。它是从整体、从全局去考虑问题,不只就事论事。它让人客观、公正且多角度地理性思考,会提升思维层次、深度和效率,可以让我们深入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从而有独立的见解,不再人云亦云。社会每一天都在影响着我们,但我们可以在不断地质疑中点燃思维的火把。或许我们并不能很快改变潮水的方向,但至少我们能改变自己。
     美国教育家泰曼.约翰逊曾说过:“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探索,才能给孩子的教育找到更好的出路。
 
五、
    德国海德堡大学完成的一项国际科研课题就叫做“仪式的动力学”,而英国牛津大学则进行了一项叫做“仪式、集体与矛盾”的科研课题。
仪式可能有新有旧;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有的是传承,有的是创新;既可能是每天都重复的小事情,也可能是一年一次,甚至一生一次的大事情。有时候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这些仪式对我们的精神和心理发生的影响。
     这就是仪式的意义,停顿与思考,回顾与前瞻,告别与出发,在仪式中不知不觉或有意识地去完成。正如一位汉堡的心理学家所言:仪式仿佛根基,赋予我们力量和能量,给我们提供了时间和机会,让我们停下来看看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将去向何方,以便最终找到自我。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很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仪式并不需要有几百年的传统。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创造一些仪式,哪怕五分钟的冥思默想,也能够让人静下心来。

六、
    许多动作技能,父母不要因为自己不擅长就不去教孩子。其实,虽然我们不可能像老师或教练那样专业,但给孩子一些启蒙性教育,绝大多数父母还是能做到的,关键在于一定要用正确的方式去教。让孩子有一杯水,父母有一桶水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水到给孩子的正确方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撞到很多墙。别担心孩子犯错,不用过于害怕孩子受挫,孩子的自信和快乐往往建立在成功地跨越障碍后。父母要乐于给孩子做个启蒙教练,帮助孩子发展兴趣爱好,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养成一些好的习惯,让他们有持续发展的支点。
    很多大人一厢情愿地希望给孩子们提供真空般安全的成长环境,希望他们不吃一点苦,不受一点儿伤地长大。但我们深知,哪怕再仔细,都不可能避免孩子们受伤、、、、、、、没有人能在淘宝上买到“安全”这个礼物送到孩子手里,大人能给予孩子最珍贵的馈赠,就是教会他们怎么保护自己,怎么从跌倒的地方勇敢地爬起来,怎么求助及自我疗愈,怎么在逆境中不轻言放弃,怎么在绝望中看见希望。


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一个民族没有文化自信是不可能有底气的,根基也不牢。中国的父母特别需要让孩子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为自己伟大的民族和灿烂的历史文化骄傲。中国的节日或者说中国的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和合”文化,讲包容、合作、和谐。元宵节也包含着团团圆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因素。

八、
    孩子不会做家务,可能会成为他人生中一个很大的缺憾。让孩子参与做元宵,掌握一门技术,这种记忆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难忘记的。儿童教育本来就是生活教育,但是现在有一种倾向是反生活教育。反生活教育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全国妇联有一个调查,发现今天父母教育孩子有四大困难,第一个困难就是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实际上中国父母是把自己最大的优势抛弃了,这个优势就是生活教育。如何做饭,如何理家,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父母应让孩子了解到:家很温暖,每一个人都要为这个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承担一份责任,不仅仅单纯做一个享受者,孩子担负的责任不要求很累,很繁重,但是要是长久的。在家里没有责任岗位的孩子,让他有责任感是很难的。不能让孩子认为:只要学习努力了,就是对这个家最大的贡献。

九、
    世上没有不担心孩子的父母,只不过担心的事由、程度、阶段各不相同,演变出的家庭生活情景也迥异。如果结合中国当下社会发展状况来看,父母们的担心不可避免地反映着速进洪流中的各种教育思想矛盾、教育行为冲突。孩子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拥抱世界之日,正是父母惊觉自己失去了最美好世界之时。 
    没有特长就没有未来吗?每个人都是家庭价值观的呈现,父母怎样看待成功会在如何教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显现出来。抱怨世俗之见的人往往是自己还没有想清楚。另外,父母不免期冀孩子出人头地,但我们是否给了孩子成为翘楚的基因和磨砺?
    父母们大多会笃定地说:“我爱我的孩子。”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龙说:“成熟的爱是对对方的存在和成长的爱”,成熟的父母之爱亦如此——爱孩子本身以及他的成长。也许,总埋怨孩子长大了不再可爱、不再听话的父母可能更爱的是这份乐趣,更爱的是自己可以管控孩子的权力感,而不是孩子本身。
    所有的情绪都与我们的认知、理解、评价有关,养育中的杂陈五味恰可帮助父母审视自己的儿童观、家长观、教育观,修修补补,增增减减。心口一致地对待他,态度一致地对待他,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正长大的人,需要协助拓展的人,向孩子正向、清晰地表达父母的感受、观点、期待,同时支持为将来争取巨大的成功或是平凡地生活做好准备。


十、
    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当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与一般基于爱好和社交需求建立的群不同,妈妈群是基于强刚需建立的。这个刚需就是育儿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但是这些经验和逻辑完全是建立在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上的,并没有被妈妈们提炼、归纳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所以,一个妈妈置身一群妈妈之中,你能接收到的只有“别的妈妈”的干扰,而你自己同时也在扮演着“别的妈妈”。很久以前人们就论证过微博与微信的差别:微博是一个开放平台,对信息有着很强的过滤和自净功能,而微信是封闭的,加上人情面子因素,自净能力很低,这也是谣言和伪科学能在微信朋友圈长期流传,在微博就很难存活的原因。在《乌合之众》当中,勒庞还写了另一句话——一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医院,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也就是:人们并不关心真相,只关心这些信息是否能打动另一些人。
    你的孩子只有你自己最明白,谁都替不了你,别让一个外人对你怎么养孩子指手画脚,因为当他们给你提建议的时候,是不需要负任何责任的。人们在群体中说话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强化归属感,并不是心疼你的孩子。

十一、
    “坏的情绪就像魔鬼一样,一旦缠绕上身,破坏力极强,所以,我们得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情绪才是一切问题的关键,要处理好孩子的问题,首先要管好自己的情绪。武力和反击并不意味着强大,只是饮鸩止渴。况且很多体格健壮的人一样会被欺负。终结霸凌的方式是从自身和心理层面入手,建立自信。借来的强大不是自己的强大。做家长的一旦发现孩子遭遇不好的事情,就陪在她身边保护,她自己永远无法在别人打她或是对她叫嚣时培养起应对的态度。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自我保护的能力,一辈子都有可能暴露在处理不了的危险中。家长不可能陪伴他们一生一世,孩子若没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被霸凌的阴影会伴随终生,甚至在长大后还会重复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除了有亲人的爱之外,还能有爱别人和赢得爱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赢得人心的能力。以暴制暴是在孩子内心播下怨恨的种子,心怀怨毒的人是不会幸福的。只有懂得爱并能够获得爱的人,才会永远被温暖、幸福包围。当孩子做着让自己愉悦的事情,对自己及所处的外界环境都开始有认识的时候,会呈现出一种气场和自信。当孩子的自信心提高时,言行举止都会不同,欺负孩子的人就会有感觉,从而不再来惹她。敌意很多时候是因为不了解和无知而生。任何的挑衅都可能是一个机会,因为它透露了问题所在,我们可以利用挑衅去展现自己,化解分歧。

十二、
     英国作家尼尔.盖曼认为:“我认为如果你一直被保护着不接触邪恶的事物,当它们来到时,你就不了解它们并且没有任何防护和抵抗。我认为向孩子们展示邪恶事物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要向孩子证明我们有力量战胜邪恶。告诉孩子它们可以有能力反击而且能赢得胜利。”他还说:“向孩子们展示邪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像打预防针,剂量的大小要不至于击垮健康的身体。这样,孩子们能明白,能接受,能处理。”也许,真相并不一定都是美好的,但孩子们有权利了解生活的真相,学习识别并战胜邪恶。无论如何,完全把孩子保护在一种真空的气泡中,不是对他们负责的养育方式。我们希望孩子无邪,但不能让他们无知。
    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户,他们可以观望世界或是想象自己在其中的生活。阅读书中那些虚构的故事,孩子能够想象自己进入主人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暂时逃脱现实世界。那些有惊吓、负面情节的书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环境。在那里,孩子可以相对安全地感受、释放他们的情绪,并了解一定的生存方法。正是在想象的世界里,孩子们的内心得到净化,那些让他们感到烦恼的感情问题也得到了满意的解决。成长的躁动和不安以及未来成人世界的期待和恐慌,可能让孩子心中有很多大人体会不到的负担。也许我们不能把孩子经历的痛苦都奇迹般地变成欢乐,但应该试图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在阅读中放下一些负担,并且告诉他们好的生活不会随着童年的结束而逝去。

十三、
     我觉得自己没有喧嚣、华丽地活过,没有去过很多地方、做很多事,我所言者,皆是结果。我是为了那结果去忍受各种过程,为了降低我的忍耐成本,我想投机取巧,试图以小搏大,时而得意窃喜,时而灰心丧气。获得比较多的人容易沦为目的主义者,只因“获得”本身太诱人。如果你获得的足够多,就不用去看各种脸色,躺在悠闲上,躺在欲望上,看天看云,这或者是我们都爱说“财务自由”的原因。这四个字就像挂在驴鼻子前面的胡萝卜,引诱我们硬着头皮上前去。然而作为一个过程主义者。结果于她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过程中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成功感来自于日复一日对于自我的超越,即使周围兵荒马乱,她依然能够自洽。
     世间有很多愁苦都是闲出来的,这种闲不是无事可做,而是没有推动自己上前的勇气,以便各种杂事推诿,装作时运不济,装作为爱所困,装作自己原本可以伟大只是诸事阻隔,获得虚假的满足于安慰。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无所作为,但是我觉得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能首先救赎自己的人生更伟大,她是我身边一个伟大的人。


十四、
    加拿大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儿童的秘密》一书,通过现象学的研究发现秘密是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的方面。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秘密是如何让孩子们明白和意识到自己逐渐拥有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这种认识反过来又帮助他们形成责任感、自主性和人际交往间的亲密性。可以说,能够拥有并保守秘密是儿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个标志;能够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更是儿童成长和成熟的表现。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儿童都会“说谎”,不过一般儿童说谎并不是有意要欺骗,有的说谎甚至是一种勇敢、善良的品质的表现。所以,重要的是具体分析孩子的心态和动机,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态度。

1、想象型说谎。

2、取乐型说谎。

3、虚荣型说谎。

4、模仿型说谎。

5、狭义型说谎。

6、被迫型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