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有感

编辑日期:2013/7/7 作者/来源:李璐 阅读: 【字体:

    《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是一本关于“错误”之书,书里记录着一连串发生在作者王木春身上的“失败”的故事。当然,书中还有作者心灵的呼喊、渴望和思念。 作者20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和教育如何变迁,只要看准方向,日日用心用力,我们都有希望能成为争气的老师,成为快乐的教书人。
    本书精选了特级教师王木春的60余篇反思性文章,记述了一位普通教师20年教育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以及他对自身教学、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反思和透彻感悟。这是一位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之旅,更是一位中国教师的心灵修炼之旅。
    王老师本身就像一棵树,一棵坚守在校园里的木棉树,用爱与责任陪伴着孩子们成长。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反复回味,有太多的细节历历在目,王老师的讲述带着为人师的谦卑与悲悯,一字一词皆是情。文字是心灵的一扇窗户,内心深处的感悟会在书写中流淌出来。我看到了一个并非光环四射,并非事事成功的特级教师。他没有渲染自己的教学业绩,没有表露自己的荣誉事迹,恰恰相反,他诚挚地讲述了曾经有过的迷茫、有过的困惑,毫不掩饰那些关于教育的痛楚与纠结。这是一个真实的特级教师,“身为教师”四个字多么厚重,踏踏实实实践着,时时刻刻叩问着,他在乎的荣誉是听来自学生的评价,是听一个个生命发出拔节的声响,是可以让那颗心更安于宁静高远。他在后记中这样写道: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小书,其实就是一本关于“错误”的书,书里记录着一连串发生在我身上的“失败”的故事。这是一种坦诚不公的勇气,袒露心扉,去伪存真,其文自然感人至深。
    一个真诚的老师本身就是学生成长的典范。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有修养有梦想的老师会向学生传递出教科书中所没有的人生体悟。王老师就是一本有巨大磁场的书,他把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并为他们翻开一页页的人生之道。当学生遇到困惑,或面谈,或书信,他一直在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现身说法——爱学生,就义无反顾的保护、包容、引领。他与学生间的故事里流淌着“传道、授业、解惑”,南怀瑾先生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那些孩子们在东山岛山遇到王老师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真诚、真实、真切”我敲下这几个词语的同时仿佛看到木春兄就坐在我的对面,平静如清澈湛蓝的海水。我愈发感觉到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不是在控制技术的高超与否,而是在身体力行,在心灵的牵引。
    在教育的体制内,时间与现实会让我们忘记了出发时的梦想,怀着初心做教育已经显得那么艰难。如一首歌中唱的:梦想已经到悬崖的边沿……真正的教育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应试的高超技术得到追捧,名校效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职业倦怠愈演愈烈……教师淹没在这浪潮之中,渐渐淡化了刚刚从教时的激情与追求。王木春老师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迷茫,他在文中谈到自己曾经热衷于高考的成绩,热衷于竞赛评比。改变他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段段亲历的学生故事。教师心灵的苏醒,已经迫在眉睫。在书中,我读到学生对老师职业观念的影响。当一个教师可以安静下来欣赏学生的时候,会发现生命的神奇与美妙,会平添出无限的爱意与善意。一定意义上,教师灵魂要苏醒需从学生身上不断汲取育人的经验与教训,用行动践行教师的职业操守,爱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才能走出职业倦怠的瓶颈——瓶颈不在别处,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一个人与体制相比是渺小的,力量是微弱的,可越是黑夜绵长,越需要有人燃起火把。在功利横行的今天,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尊严,已经成为一个教师所要必须面对的课题。是随波逐流,还是坚持走少有人走的路,坚持追寻教育的乌托邦,考量着教师的良心。我看到王老师在用诗点亮孩子的前程,在用阅读丰富孩子的体验,在考试的夹缝里,他努力地给孩子更多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即使面对着某些不同的声音。他为孩子朗读,读得潸然泪下,读得感慨万千,读得寂静深沉。“那就摸摸书吧”轻轻一句话,饱含着王老师对孩子美好的期待和希冀,也袒露出师者的真情。我忽然想起吴非老师在《向前方》中的句子:我喜欢孩子,特别是那些刚刚会说话的小孩子。看着他们清澈的眼睛,捧着他们白白的小手,我的心灵常常会有一种震撼,我的眼眶会莫名其妙地湿润。我畏惧,我担心。我们能把这个孩子教育成一个人吗?这个孩子纯洁的心灵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会被什么样的人、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洒上第一滴难以抹去的污垢呢?”王老师也是如此小心翼翼地善待着每一个孩子,他的歌唱到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里。
    敢于坚持自己的最初的梦想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面对孤独,然而孤独者自有孤独者的幸福,王老师在《后记》中写到:当我选择走进书籍,走进文字,就意味着成为孤独者。我时刻享受着自己的孤独。我理解这种孤独感正是沉潜的精髓所在,沉心静气,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发现另一个独特的自己。真挚的文字幻化成一滴滴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着人性之美。

王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