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建议

编辑日期:2011/7/4 作者/来源:高晓娅 阅读: 【字体:

 

    考试是一个指挥棒。它的基本功能是导教导学。如何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课标精神为准绳,让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持续发展,促进课程改革,为课改保驾护航呢?我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要端正命题指导思想

  考试评价必须遵循《纲要》指出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拨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应该让考试成为学生一次精神的体验与愉悦;成为点燃孩子心灵的火种;成为教师的一次检验,一次关怀,一次企盼;成为学生的一次展示,一次创造,一次满足。考试命题必须符合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必须体现依托文本,放眼生活,加强整合的理念。做到对学生语文学科能力和素养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查,尤其注重加强对学习习惯和学科创造力的考查。力求更真实地反映教和学的水平,引导师生转变教和学的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内外进行生动活泼的学科学习,使学生语文学科能力和素养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考试命题范围与依据

  1、命题范围:原则上小学各年级考试应以本学期(年)所学内容为主,适当兼顾以前所学内容,并注意体现对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考查;毕业年级需综合考查小学段所学。

  2、命题依据:基本依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基本参照是各年级所用新课标教材,应注意紧密结合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

  三、考试命题的内容要突出四性

  考试命题的内容是关键。关系到对学生评价地公平、公正、客观、科学。我认为命题的内容要体现四性,即积累性(基础性)、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和差异性。

  1.积累性(基础性)。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考试的内容要考查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能力和习惯。这些内容应该是语文的根,是语文的保底工程,是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要牢牢抓住,不能忽略和放松。

  语文最本质的东西究竟有哪些?有人认为是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积累)、说(说话和口语交际)、作(习作)、习(良好习惯)七个方面。这七个方面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基本习惯就是语文的根,要留住。

  命题的基础性就是要命题者立足文本,夯实基础,围绕识字与写字、积累与运用、感悟与理解、想象与表达、习惯与方法等方面来命题,正确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语文的本体。

  一是考查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情况,包括字、词(尤其是成语)、句(尤其是名言、谚语、歇后语等)、优美的段落、篇章(尤其是古诗词、古文)等。如【题例】,

  A)小朋友,春天的景色真美呀!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请写一写。

  B)默写《春晓》这首诗: 你在课外阅读过的写景的诗句还有:

  二是考查学习方法的积累授以鱼不如授之于渔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题例】

  A) “你体会到什么?”“最让你深受启示的是哪一句话?”“能结合你的生活实践谈谈你的感受吗?

  【命题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活动什么答案,而在于他们怎样获得这个答案。所以命题时要多给一点感悟的空间,尽可能体现感悟的过程。】

  B)礼堂里的人真多!一看,我的脑中便会想到 、 等成语。

  【这道试题意在考查学生词语的积累量,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读书中要注意积累词语,并灵活运用词语,把消极的语言变成积极的语言。】

  总之语文考试命题要坚持立足文本、夯实基础的价值追求,这对于正确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防止语文教学学科缺位”“双基丢失有着积极的引导价值。

  2.综合性。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语文考试的命题应加强整合,减少单个知识点的试题,努力通过整合,在有限的试题中考查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具体体现在:

  知识点的整合:课内知识点的融合、课内与课外知识点的融合、语文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融合。

  积累与运用的整合:引导学生加强积累,以此为基础,进行语言迁移运用,重组仿造,提高语言感悟、理解、表达能力。

  能力与方法的整合: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又考查学生的学习方法。

  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既考查学生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题例】

  A)“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请你再写一个出自这部名著的故事,它的名字是《 》。

  【试题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了,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也要适度地超越文本。】

  B)读了这篇短文,联系学过的《诚实和信任》,写下你的感受。

  【这道试题是把课内和课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又是考查学生读课外书的情况,对课文中心理解的迁移运用能力。】

  3.生活性(实践性)。

  语文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命题的价值取向要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试题要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因此命题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凸出真实性和情境性,焕发出学生学语文的激情和活力,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开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

  【题例】

  A)仿照例句,设计标牌用语:

  例句:某居民小区的一个标牌上写着:居高不要下,爱邻即爱自己。

  在学校的花坛边或草地旁可以写:

  【这道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意在考查学生语言内化和外显,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B)元旦即将到来,请你给自己的一个亲人编拟一则短信息表达祝福。

  C)你的好朋友沉迷于网吧,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你想一想,怎么才能劝服他,怎么说。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以上几道题目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情况,这样的试题学生熟悉,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答起来有趣又容易。

  试题的生活化旨在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要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运用,在生活中创造。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描绘生活。

  4.差异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智力、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性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因而他们获取知识的效率也具有不同步性。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发挥语文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使语文评价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④。在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命题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差异,尽量照顾各层次学生的差异,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考试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全面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尊重个性差异拓宽思维空间。

  要努力拓宽试题思维的空间,尽量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发挥独特见解的机会,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题例】

  A)在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B)你认为小学生能不能上网?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

  要努力体现试题的层次性,尽量设计多层次的试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完成,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题例】

  A)请你简单写出或者画出上面这段话中所描述的景物的特点。

  B)下面是两道作文题,请选择一道你觉得合适的完成。(两道题的难度不同,要求不同)

  另外,在一份试卷中,必答题与选答题并存。选答题作为弹性题目,以加分的形式出现,有利于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向较高的目标前进。

  再者,追求考试过程自主性和互动性。因为语文课程本身具有重情感体验、重感悟的特点,因此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上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因此,命题的设计也要求具有相当的开放性,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

  五、考试试题的设计做到三个体现

  1.试题要体现人文性。

  体现试题的人文性,要尽量拉近学生与试卷之间的距离,实现试卷与学生的对话,让学生感受考试的乐趣,致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人文性体现在形式内容两个方面

  在试卷上出现一些友情提示语和激励语,提高试卷的亲和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宽松的氛围,让考试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试卷的上面写同学们,经过一个学年的你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大胆做,相信自己能行。比如阅读题前给一个委婉的要求:不要急着答题,仔细多读几遍!习作前既有要求,又有鼓励: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很容易哦!

  可以改变题目要求的提法,如看拼音写字可以是请欣赏我的字,连线我来给他们拉拉手,照样子写句子我会写出漂亮的句子;再如,采用第一人称:我是阅读小能手我是病句好医生等,以增强试题的亲和力,拉近试卷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题目中还可适当地出现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看谁医术好积累你真棒当个小作家等,以激发学生答题的积极性。

  题目也力求亲切,尽量避免指令性。要做到时刻以字当头,字为中心。如请你用学过的方法,试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等。这些举措使学生能够在相对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提高自信,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所有的能量。

  试题的人文性不仅体现在试卷上出现了人文关怀语言,更要体现在试题的内容上。命题的设计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包括内容的开放和答案的多元,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放飞思想,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自己的见解。

  另外,试题还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促使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2.试题要体现趣味性。

  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反作用于内容。故此,一方面要做到题型丰富,听、说、读、写、圈、画、连、点等形式均可出现,以不断刺激学生大脑,增加学生答题的快乐,启迪学生心智;另一方面,在试卷中多设计一些插图,力求让试卷图文并茂,努力将抽象的试题感性化,使学生觉得试卷生动、有趣,如在试题中增添一此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小图案、卡通人物等;也可以改变一下字体,增加一些色彩,使卷面更活泼……

  在命题时要注意提示语言的幽默、风趣,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心理特征。比如同样是考查学生的词语积累,趣写词语一类的题目就比听写词语更具诱惑,促使学生产生探求谜底的欲望,客观上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要多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努力增强题目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考试的兴趣。

  也可以采用游戏、活动等形式。如把试题设置成若干道关口,并以看谁闯得快为手段,每过一关(即做完一道试题)便可在终点处给一面小红旗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考试,在考试中活动,使考试变得轻松有趣。

  【题例】趣填成语

  ( )丝不苟+( )霄云外=( )万火急

  ( )花( )门-( )面( )刀=( )令( )申

  3.试题体现知识的迁移性。

  一直来,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老师只是阐述和传递这些内容,这样,其教学不得不走向单调、乏味。因此,作为教学导向的试题,就要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把相关的知识向课外迁移、派生。这种有一定价值取向的命题,往往也会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

  【题例】今年中秋佳节,她(他)没能回家团聚,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由吟起了这样两句古诗: , 。此处可以填课本中学过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可以填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甚至可以填苏轼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

  总之,小学语文学科的命题思路应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力求通过考试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真正使语文考试成为评价语文学习的客观工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动力,成为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载体。只有加大试卷命题改革的力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反思复习误区:

  复习盲目性:

  1、大范围包:记得多,做得多,老师累学生累。

  2、目的性差:缺乏系统思考,东拼西凑找题做,上课就把题来讲,针对性差,时间用了,效果不明显。

  3、依赖性强:别人怎么说我怎么做,别人做什么题我做什么题,对个别老师依赖。

  4、以偏代全:过于关注后进生,不注意整体的提高。

  二、复习原则,关注一个活动两个问题三个关系

  一个活动:教研活动,研究共享。近几周的教研活动主要是研究复习什么,怎么复习,复习题的选择,复习重问题的及时反馈和讨论解决。

  两个问题:处理好学与教的问题;处理好习题的选择与运用问题。

  三个关系:

  (1)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上好复习课,做好引领,利用好课外时间、在家时间,课内课外相互补充,成为系统。

  (2)处理好夯实基础与巩固提高的关系。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展开拉网式的既顾及全面又突出重点的拼音、字、词、句、段、篇的系统复习,并凭借拼音、字、词、句、段、篇进行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需要的综合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3)处理好自主复习与老师指导的关系。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予自主复习的机会,努力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思考结果。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练习、讨论、交流,教师尽可能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有效的指导;发现普遍的问题,以利于针对性的讲评。学生能够解决的,教师不包办代替。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加倍关心。复习过程中,可让学生自己确定最需要复习什么,自己梳理知识和题目呈现形式,自己总结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同桌互相出题目考查等。教师考虑得最多的是哪些地方需要讲解,哪些地方需要指导,怎样指导;说得最多的话是启发的话、点拨的话、激励的话;做得最多的是巡视、倾听、参与、引导和赏识;重点是引导学生寻找知识规律,归纳复习方法。

  三、复习的具体做法:

  1、定目标:

  期末复习,是对一个学期语文学习的整理、综合、提升和发展,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构建复习框架时,应该确立复习的目标,即学期教学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学期目标要求,确立单元目标,板块目标、课时目标、做到立足教材,多维拓展,充分利用教材,体现知识序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编制,补充复习内容。

  2、巧梳理:

  期末复习我们要讲究一定的策略。要引导学生进行巧妙的梳理,温故而知新举一而反三,让学生在复习时有兴趣,有新的体验。

  复习时如何进行梳理呢?

  (1)、识字与写字

  一学期来的生字,(及多音字),要逐个过关,可以这样梳理:根据构字的规律进行分类(形声的……);根据拼音的(同音节的字归在一起);根据偏旁部首的(足、忄、宀、攵……);听写,互改,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练习,教师的指导应该集中在易错的字上。

  (2)、词语

  梳理本册有关词语的训练项目,如词语补充、改错别字、据意写词、词语搭配、一词多义的理解运用、关联词选词填空、结合句子选择字词正确意思等。然后逐项进行实践训练。

  (3)、句子

  梳理本册有关句子的训练重点项目,如改病句、用词造句、缩句、仿写和改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生动、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改换人称、正确使用标点等。然后逐项实践训练。

  (4)、课文

  将本册课文按记事的、写人的、写景状物的等归成类,结合记事的、写人的、写景状物的等不同的阅读训练要求分类复习。如:先布置学生课后找出本册所有写人的课文读一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23篇课文,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再组织学生课堂交流——读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老师结合本册写人的文章阅读训练要求引导复习,让学生达到较为熟练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课后要求背诵的章节、诗歌、格言等归在一起,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

  (5)、阅读复习

  先梳理出本册有关的阅读训练重点,(如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认识过渡句和过渡段,分清文章的详略;能选择句子的表达形式;学会积累词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初步掌握阅读方法等)再引导学生复习每一个训练重点的具体内容,最后结合课文(课外读物)逐项进行实践练习。

  (6)、写作

  先布置学生课后选出自己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最满意的12篇文章读读改改,再组织学生课堂交流——读读自己满意的文章,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老师结合本册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的写作特点,进行写作复习,让学生在回看自己的作文昔文新作、即让学生认真阅读自己的作文,对照老师评语和该次习作的要求,从字句、结构、主题等方面仔细斟酌、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实现再次飞跃,然后从所有的习作中选出自己最不满意的一篇进行全篇重写,最后再全班交流,聆听同学的优秀习作、温习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文章的写作特点的同时,再一次受到启发。这样,原本无言的作文复习课就变成轰轰烈烈的大动员了。

  3、重实践:

  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实践,复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更应该是实践。老师的指导,应集中在字、词、句、篇,阅读、写作的策略和方法的掌握上,要构建复习的框架,充分利用教材知识的序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大量的学生实践,达到扎实记忆、提高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整个语文复习中,基础知识是一个重点,学生见得多,记得多,并能分类整理,才可能得心应手的运用,而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广泛积累,深入地阅读理解,引导他们灵活运用,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3、重落实: 有训练、有布置、有检测、有反馈,有改变

  

  复习课型的优化标志:

  整体综合,纵横有序。

  指导方法,迁移得当。

  以练为主,思维活跃。

  查漏补缺,温故知新。

  

  复习课的基本操作程序

  导入 ----巧妙导入,激发求知欲

  初练----练典型, 寻规律

  归纳----总结规律,指导学法

  再练----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总结----整体把握,巩固阶段成果

  建议:定好计划、写好教案、上好复习课,优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