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何炳章文选》中合作学习后的实践—— 许芳芳

编辑日期:2008/6/28 作者/来源:郭丰科 阅读: 【字体:

学习《何炳章文选》中合作学习后的实践

在开始试验“自育自学”课型之初,我认真学习了何炳章主任关于此课型课堂结构的建议和具体操作的建议。通过学习,我感到掌握这种课型的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使自主自学成果得到最大化的扩展,使老师的作用渐渐转移到每一个学生个体上。因此,合作交流成为我在教学中培训学生的重中之重。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将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我的课堂,学生感受到了与原来数学课堂的差异,先开始不适应,更多关注合作时鸡毛蒜皮与教学任务无关的小事,其后,逐渐适应了环境,课堂气氛活跃,民主研讨的氛围渐渐形成。但渐渐的,我也发现这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却存在着许多的弊端:课堂上的讨论在某些小组已流于形式,当听到“讨论”这两个字时,便形成条件反射四人聚在一起,敷衍任务;课堂上研讨的气氛虽然浓厚,但呈现两极分化,爱思考的学生为某个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没有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坚持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错的,也不服输。更多的学生则是旁观者,有的在观看吵架,有的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的干脆讲话,一堂数学课上的“各尽所需”,不亦乐乎,严谨的数学课堂环境无法得到保证;在作业的正确率方面产生了很大的问题,表现为态度的浮躁,错误率很高;个别平时发言较积极(爱提问题,勤思考)的学生骄傲心理存在,形成了不切实际的作风,不能正确地给自己定位,高估自己;为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发言,发展他们的思维,往往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遇到了问题,我再一次翻开了《何选》,发现第二遍的阅读,我依然从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对照着何主任关于合作学习的专门论述,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1:讨论流于形式,学生参与面小,讨论反馈的实效性差,是因为讨论的内容缺乏价值,教师高高在上,不能俯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由于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淡薄,甚至不知道怎样是合作,课堂讨论只是“围在一起的独立思考”;2;课堂上个别学生作专场表演,大部分学生不愿参与,是因为教师只关注那些乐于思考的学生的思维碰撞,忽视了作为中间力量的绝大部分学生,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式:“这是某些同学的专利,跟我没有关系!”,也就是没有找到激发所有学生探索求知欲的有效评价手段;3;教学任务常常因为讨论反馈而延误,说明教师在驾驭学生的能力方面还较为欠缺,将讨论与教学割裂开来,不善于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中寻找突破口,解决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学生骄傲,浮夸,不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不良风气,是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表扬,鼓励和其他学生羡慕的眼光中逐渐养成的,而这些过度的浮夸风气则是他们成长中的不利因素,要避免这些不良因素,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符合实际的评价,要把握“度”的问题。鼓励虽好却不能滥用。

找到原因,就能解决问题。我立即从何主任的教学建议中拟定了自己在教学中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从合作小组的人员分配入手,注意搭配,将思维活跃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学习小组,以他们的探索精神感染其他学生。把组织能力强,在班级内有威信的学生安排到各组作为学习组长,目的是使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工明确,各尽其责。教师在讨论时,真正融入他们之间,成为参与者,了解学生的思想,并做适时引导点拨。在汇报小组意见的时候,注重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不管是主动地参与还是被动的邀请,学生不再觉得无事可做。对于学生没有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和浮夸的风气,我特地召开一次以此为主题的班队会,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要求学生做尊重他人,有道德的文明人。在教学中,要尽量抓住学生所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将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脱离死板的教案,以解决学生切实的问题为主线,问题来源于学生,又回归于学生,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要,学习兴趣自然浓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再次深入的探究《何选》,从中汲取营养,使自己成长的更快。

 

 

                                 许芳芳

                                 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