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有品”发展,促学校品质提升

编辑日期:2018/11/26 作者/来源:郭丰科 阅读: 【字体:

以教师“有品”发展,促学校品质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  姚 庆

 

学校发展,教师是关键,进一步提升学校品质,更要依赖教师,因为教师是学校品质提升最重要的主体。但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发展过程,学校就要为教师提供强大的成长与发展支持系统,在持续地促进教师个体发展、推动教师队伍整体优化的同时,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我们在规划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及开展教师培养工作过程中,始终是立足学校及教师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在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寻找新的生长点,在面临的困境中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将打造教师高品质的专业生活、成就教师职业幸福这一目标落实到教师教师读书、常规教研、课题研究、常态教学、教师培养等各方面工作,促使教师在活动中学习,在研究中反思,在实践中磨练,在行动中坚守,为教师创设一个在真实教育情境中持续、有效的学习提升的氛围,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高品质的帮助。

 传承“舍予”精神——助力教师成长的“源点”

我校是从老城区整体搬迁到北部新校办学的,传承原有学校优秀的教师精神“舍予精神”对新校内涵发展和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我们充分关注教师的精神需求和专业需要,舍予精神核心的“爱心、责任、快乐”作为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渗透在学校管理、师德建设、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文化的鲜明标志,并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舍予理念传播与文化渗透。

学校以舍予网站的建设和舍予讲坛的开设为载体,让快乐和谐的精神文化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与老师们共同勾勒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如舍予讲坛开办以来,分别以“谈师德说育人,当好庐阳教育人”、“重读教育经典,领悟教育真谛”、“亮出拿手活—教师专题研究初探”、“提升素质,科学发展”、“上城人身边的好老师”等为主题,为教师搭建交流思想,提升智慧,引领追求的平台。

在“舍予精神”引领下,教师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育人观、质量观,工作状态、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当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摇头叹息时,我们的老师选择鼓励,因为她相信每个生命都有向善向上的力量,“真心喜欢学生这种最朴素的师爱师德就这样扎根于心;“我与学校同发展共命运”让舍予精神外化为行动,教师以更负责任的态度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当工作辛苦、奔波劳顿、家人抱怨、外界诱惑时,我们的老师选择坚守,坚守教育,守护学生,因为她们收获了“学生喜欢老师”这样最平凡也最有成就的职业幸福感。

 组建“导师”团队——催进专业发展的“摇篮”

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并不是单靠参加教师培训就可以成就的。学校积极创设教师教研员、名师交流对话的平台,去发现资源,让更多的教师有机遇去经历那些能够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事件”,有机会去结识那些能够给予他们激励和指点的“关键人物”。

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工作,仅限于校内教师的互助帮扶,近年来我们逐步调整为聘请省市区教研员组建校外学科“导师团”,充分发挥高端辐射源作用。一位校外导师带好多位区级校级骨干;几位骨干教师同时组成校内“导师团”,再与五年左右青年教师结对,改变以往一对一单向模式为多向互动式帮扶,从而形成一个梯队式的互助联盟。每位教师既能准确定位自身所处发展阶段,科学规划成长,更能发现和寻找每个阶段适合自己的导师。

导师团活动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积极发挥他们的学术优势和个人魅力,从不同层面,给予教师专业指导和科研力量的支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发现不同教师的各自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启蒙”和“引导”。如我校聘请安徽省教科院吴福雷主任担任语文学科导师,亲临教学教研现场进行临床诊断和指导,指导教师如何备课和上课、观课和议课;与教师面对面聊书聊课聊生活;亲自“下水”上阅读研究课供教师剖析反思,这些针对性极强的互动交流活动,使教师针对师德规范、课堂文化、课堂效能、教学评价等多方面,从专业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角度逐渐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

在和导师们“交朋友”的过程中,导师们身上独特的教育思想与渊博学识修养,对教育教学的倾情投入和执着追求无不闪烁出熠熠光彩,在看似平凡的相处,务实接地气的交流中,悄悄地感染着、影响着教师;名师的成长之路也清晰地显现在教师面前,他们也必将成为一线教师为人为师为学、职业态度、人生态度的最好导师。

 倡导“同道”结伴——搭起互助前行的“臂膀”

由于新校办学规模扩大,我校新进年轻教师增多,教师队伍结构比例不断变化,教师主动发展意识能力的差异在凸显,学科组、教师之间发展也不均衡,但是我们也充分意识到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教师可以互为宝贵的差异资源,如果能让他们自发地结成“同道”,结伴而行,互相激励,那凝聚的不仅是情感和友谊,还有成长路上的相互依赖和扶持。

我校就鼓励老师灵活选择、自主申报有兴趣的研究课题和教师社团活动,学校不作统一要求,不定参与人员,却给予经费支持和精神鼓励。比如,几位英语老师通过模拟课堂,来探讨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能力;综合组包含众多小学科,人员分散,不易组织集体备课、研讨易浮于表面,几位备课组长就结成互助同盟,开展“无生上课”,优势互补,促进了学科整合教学的研究与创新;几位数学老师紧紧围绕“减负增效”,通过聚焦课堂,发现问题,将课堂中多个关键环节分解成为小而具体问题,分阶段进行深入探讨;在实施校本课程“课外阅读指导”中,语文老师们纷纷依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自主分成几个协作组,有的侧重绘本阅读、有的擅长专题类的整本书阅读、还有的合作开展经典诵读指导;喜欢读书朗诵的老师会邀上导师共同举办个朗诵沙龙,独诵、齐诵、情境故事、电影配音,掌声笑声美文诵读声声声动听,替代了呆板一刀切的基本功培训;教师书法社团、瑜伽社团、吉他社团、合唱社团更是周周学员爆满,让课堂之外的职业生活也能过得如此有品位。

当几位老师对感兴趣的同一问题进行自发有规律且能持续的探讨,看似没有压力没有任务,但能基于迫切需求,紧扣教学热点问题,敞开心扉,反思自我,“评头论足”,形成了互相支持、坦诚、合作的伙伴关系。有着共同追求的 “草根”团体自下而上的同道协作,比起用制度来规定教师开展研究活动,用行政力量来推动学习活动,这倡导和营造的其实是一种氛围,一种尊重个体、尊重合作、尊重思想的氛围比制度有着更强大的力量,推动教师的专业自觉,促进教师优秀人品、师品、课品的相互熏陶融合,更让老师们化苦为乐,并肩温暖前行。

激发“自我”追求——实现成长突破的“内生力”

每一个老师都需要得到价值肯定,但是并不是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因为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专业。对专业的追求不应该是外力的强迫,而是基于教师对自身专业上的身份认同,一种专业责任驱使的专业自觉,它会让老师的工作做得更好更精深,对学科教师如此,对班主任工作也同样。从这一点说,教师的自我教育比管理更重要。

学校的万芝斌老师,是一位四十出头非常敬业的语文老师,热爱阅读,擅长朗诵,文学底蕴深厚。和其他中青年骨干教师一样,他们能够胜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较丰富,但自身发展达到一个高原期,精力上易感不足,专业成长上出现停滞,似乎进入倦怠期。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她尝试从一年级起始就在自己班级开发国学经典诵读班本课程,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发现这一做法后,鼓励她在本年级五个班“走班”上诵读课,备课组观课后集体交流,再跟进改进,努力在激发兴趣、选择学生喜欢的诵读方式方面用好用准力道。组内五名教师渐渐感受到通过教师兴趣和优势点自主开发出的特色课程,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作为语文学科拓展性课程,还有更大的空间值得大家去探索,于是带动起更多的老师乐意共同参与,自我加压、自主钻研。同时学校也积极寻找机会,搭建平台,将万老师的特色课程和个性教法推介到校外、区域外,为老师的进一步成长和提升推波助力。2014年秋季万老师在校外导师吴福雷主任推荐下前往亳州参加了地区国学经典教材使用培训,为一百多名骨干教师进行低段示范研讨教学;2015年春又赴铜陵马鞍山等地开展国学经典教学展示,都得到了与会教研专家和一线老师们的一致好评。现在学校已将国学经典课程作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纳入学生课程表,安排专门课时,将万老师带领下探索出的特色诵读教学方法推介到中低段各个班级,掀起一股学国学、诵经典的热潮。

像万老师这样凭借自身专长优势,找准切入点,突破瓶颈,实现专业再成长的案例,其实更多依靠的是教师不断地自我调整、向内挖掘内生动力,个人努力是最关键因素,但学校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寻导师、找舞台、搭架子、做推手、重宣传,同时用身边的人教育身边人,影响更多的老师尝试自寻“出路”、自我教育、主动成长。因为,每一位老师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所以,学校要精心培育每一颗渴望成长的种子,让土壤宽松丰厚,让阳光温暖宜人,让水份滋润充分,让学校的百花园群芳争艳、枝枝秀丽。

 

在学校这个有着共同感情基础、共同价值追求、共同发展愿景的集体中,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有规划、有层次、有品质,就要走培养、协作、研究、教育相结合之路,它促使教师持续不断地去读书、思考、研究、完善自我,这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基础,是维护专业尊严的保障,也将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