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交通规则意识养成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编辑日期:2014/9/15 作者/来源:李纯 阅读: 【字体:

小学生交通规则意识养成的实践研究

文献综述

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    课题组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安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每个家庭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但在我国,许多人的交通规则意识很淡薄。公民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淡薄,不仅直接降低了交通法规的威信,而且使依法治国面临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压力,同时给社会秩序由交通秩序的混乱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埋下隐患。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在帮助学生成人和成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小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规则意识,提高保护生命的能力,是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的前提,也是小学生遵守各项公民道德规范和规则的组成部分,可见研究此项内容顺应了国情、教育和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儿童规则实践和规则意识”的相关观点

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从儿童的观点分析了儿童遵守规则的含义,儿童是怎样学会遵守规则的。他认为儿童规则意识有三个发展阶段,即前道德、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前道德阶段(出生一3岁);第二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或(自我中心阶段的最高点到协作阶段的前半段);第三阶段是道德自律阶段(协作阶段的其余部分和普遍规则形成阶段的整个部分)。道德规范是具有约束力的规则,有两种产生方式:一是通过约束性的交往活动产生,是儿童和成人的人际交往方式的典型。二是通过协作性的交往活动产生,儿童同辈群体的人际交往方式是其典范。这样,在约束与协作之间,第一种是把已经规定的和需要全盘接受的信仰或规则强加于人,而第二种只是建议一种方法:在理智领域内证实与相互控制的方法,而在道德领域内则是加以证实和互相讨论的方法。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水平为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阶段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第二水平为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第三水平为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处在这一水平阶段的人,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二、关于“儿童纪律、秩序与规则的培养”的相关观点

蒙台梭利对纪律、秩序进行了阐述。她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对于秩序的问题,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会以秩序感为中心,运用智慧进行区分、类比的操作,将周围的事物加以内化。要是没有秩序的话,一切事物将产生混乱,儿童会因而失去方向感,秩序必须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

三、关于“国内外规则教育的比较”的相关观点

许多文献聚焦于国内外规则现状的差异,对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没有系统分析。郑鲁和孙希所著的《中外规则教育对比》是众多文献中较为系统阐述国内外规则教育比较的文章。他们在对国内外规则意识现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认为规则教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规则本身,国外学校规则有明确的可执行性,每一条规则都有绝对的遵守和不遵守的明确界线。二是规则落实,国外一些学校有专门负责落实规则的机构,使规则真正地起到其约束作用。三是奖惩手段,国外规则奖惩分明,该奖则奖,该罚则罚,而且奖惩都有完整的体系。

四、关于国内外“规则”“交通”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关于“交通”或“交通安全”课题的相关研究甚少,湖北省恩施市土桥小学进行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验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的重点课题,,是通过营造氛围、多样活动来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化。《农村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研究》《中学生交通安全习惯的养成课题研究方案》这两个课题则倾向于向孩子们宣传在校外的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以多样的活动内化孩子的行为,提高孩子和家长的安全意识。

国内外关于“小学生交通规则意识养成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领域。

因此,我校将“交通安全与文明”与“规则意识”整合于一体,以影响孩子终生的“人生黄金期”的交通规则意识的养成为切入口,将其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旨在促进他们形成在校园内自觉遵守课间行走、路队、活动、集会中等各类秩序和规则的意识,并形成在社会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及社会公共秩序的自律性,进而培养孩子作为现代小公民应拥有的公民意识。更重要的是,以小学生的交通规则意识的早日养成为辐射点, “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艳. 小学生规则意识形成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4

[2]芦雷. 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重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6

[3]桂榆栋.公民的规则意识教育研究[J].思想战线,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9卷: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