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交通规则意识养成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编辑日期:2004/9/15 作者/来源:李纯 阅读: 【字体:

小学生交通规则意识养成的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安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每个家庭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但在我国,许多人的交通规则意识很淡薄。公民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淡薄,不仅直接降低了交通法规的威信,而且使依法治国面临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压力,同时给社会秩序由交通秩序的混乱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埋下隐患。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在帮助学生成人和成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科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心理发育一般处在习惯培养初期和习惯培养的中期阶段。如果在这个时期注重对儿童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将会促进他们的个性心理发育,帮助他们形成对正确规则的认识,从小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因而,从小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规则意识,提高保护生命的能力,是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的前提。同时,在培养儿童正确交通规则意识的同时也能够利用“小手拉大手”的活动机制,以孩子为中心将教育的影响力辐射至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社区,从而进一步优化学校在培养学生交通规则意识中的良好作用。让小手拉起大手,让家庭带动社会,会为全民族交通安全意识的增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之举。

庐阳区教体局申报并立项的《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从庐阳区域教育整体考虑入手,旨在探索并形成具有庐阳特色的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学校公民教育体系。作为从市中心老城区北迁办学的上城国际小学,我们深入分析了学校所处北部城区经济、文化、治安、教育等综合状况及水平,根据现阶段我校学生在遵守社会公德、秩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认为将小学生交通规则意识养成作为切入点,来探索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庐阳区整体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提供实践案例和做法,以供参考和借鉴。因此我校以本次区域推进课题工作为契机和指导,确定了本课题为研究方向。

二、研究现状

小学生成为未来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多方面素养中,交通守则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无疑是重要的内容,它也是小学生遵守各项公民道德规范和规则的组成部分,可见研究此项内容顺应了国情、教育和时代的发展。但是在对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查阅时,并没有专门针对小学生交通规则意识培养的专门研究,理论性及实证性的研究都非常缺乏。只有少部分研究的内容是以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为主要内容: 

1、儿童规则实践和规则意识的发展阶段研究

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从儿童的观点分析了儿童遵守规则的含义,儿童是怎样学会遵守规则的。他认为儿童规则意识有三个发展阶段,即前道德、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前道德阶段(出生一3岁);第二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或(自我中心阶段的最高点到协作阶段的前半段);第三阶段是道德自律阶段(协作阶段的其余部分和普遍规则形成阶段的整个部分)。道德规范是具有约束力的规则,有两种产生方式:一是通过约束性的交往活动产生,是儿童和成人的人际交往方式的典型。二是通过协作性的交往活动产生,儿童同辈群体的人际交往方式是其典范。这样,在约束与协作之间,第一种是把已经规定的和需要全盘接受的信仰或规则强加于人,而第二种只是建议一种方法:在理智领域内证实与相互控制的方法,而在道德领域内则是加以证实和互相讨论的方法。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水平为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阶段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第二水平为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第三水平为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处在这一水平阶段的人,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2、儿童纪律、秩序与规则的培养方法研究

蒙台梭利对纪律、秩序进行了阐述。她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对于秩序的问题,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会以秩序感为中心,运用智慧进行区分、类比的操作,将周围的事物加以内化。要是没有秩序的话,一切事物将产生混乱,儿童会因而失去方向感,秩序必须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

3、国内外规则教育的比较研究

许多文献聚焦于国内外规则现状的差异,对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没有系统分析。郑鲁和孙希所著的《中外规则教育对比》是众多文献中较为系统阐述国内外规则教育比较的文章。他们在对国内外规则意识现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认为规则教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规则本身,国外学校规则有明确的可执行性,每一条规则都有绝对的遵守和不遵守的明确界线。二是规则落实,国外一些学校有专门负责落实规则的机构,使规则真正地起到其约束作用。三是奖惩手段,国外规则奖惩分明,该奖则奖,该罚则罚,而且奖惩都有完整的体系。

三、课题概念界定

公民规则意识是指公民在法治状态下通过对法律规范内在价值的认同,进而把法律有效地内化为其自觉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自觉的程序规则意识和自觉服从与遵守法律的自主自律意识。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交通规则意识”主要体现小学生在校园内自觉遵守课间行走、路队、活动、集会中等各类秩序和规则的意识,并形成在社会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及社会公共秩序的自律性。

四、研究目标

1、培养小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提高保护生命的能力,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2、通过创建家校合作平台,利用“小手拉大手”活动机制,将学校以小学生为中心的守则教育的影响力辐射至一个个家庭及周边社区,为全社会交通安全意识的增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1、制定适合校情的上城小学生《交通规则我遵守》的校本课程计划,分年级细化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方式。

2、师生共同参与编写校本教材《交通规则我遵守》,以小学生熟知的“交通规则”为主要内容,涵盖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以童谣或儿歌等题材呈现,在全校范围内普及。

3、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交通规则意识,不断引导学生在校内外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为培养学生现代公民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4、充分利用家校合作平台,引导学生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意识的行为影响父母或身边的人,不断扩大学校教育的影响范围。以“大手拉小手”的形式将学生父母及其他长辈亲人融入学校的教育战线,家校协作,合力共进。

(二)具体研究路径

1、课程推进,明理导行。

经过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后,学校确定上城小学生《交通规则我遵守》,并编写校本教材,分年段将目标细化。确定班级实验策略和评价方案,固化学生的习惯。

2、活动推进,体验感悟

少先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如班会设置情境,老师讲解示范,学生讨论展示,班干部以身作则,家长言传身教等,促进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规则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3、家校共育,拓展延伸

一方面,要求家长率先垂范养成规范的公民交通规则意识,并在实际生活中不断践行,通过正面的引导,给孩子做好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家长的榜样作用为孩子做好示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也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将学校学生的教育效果辐射到每一个家庭,带动、促使更多的家长更自觉、更自主地遵守交通规则。

(三)可能有的创新点

1、变概念为行动。将交通规则意识,这一很抽象的概念落到具体的行为改变中。

2、对培养当代小学生体现规则意识的行为的研究能很好地与传统的行为规范教育结合在一起,并且使“行为规范教育”有一个很高的起点——以自觉遵守公共规则为价值导向。

3、在研究以遵守公共规则为价值导向的行为标准的过程中,探讨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变和相应的途径与方法,把这个概念体现在研究的过程中。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开展研究。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规则意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情况,了解规则意识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问卷调查法:调查各学段学生和部分家长代表现阶段个人交通规则意识的水平,分析归纳出他们在交通规则各方面的认识不足或错误观念,以此为本课题专用校本教材的编写奠定基础和方向确定。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案例研究法。通过收集课题开展各阶段学生意识与行为中的状态与变化情况、数据,及实验教师存在的困惑等,对较集中或共性问题做深入的研究,以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

七、研究步骤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4年9月),课题实验的筹备,文献研讨,申报。

1、课题的申报工作。

2、课题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的设计撰写。

3、课题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学习。

4、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及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任务。

5、深入开展本课题宣传发动工作,对研究教师进行前期培训。

6、完成课题开题工作。

(二)课题实施阶段( 2014年10月—2016年1月),实验的第一阶段。

1、以初步探索如何编写适合小学生熟知的“交通规则”和家校合作共推进为主要内容。着手落实校本教材的编写;并通过家校平台,家校合作促习惯的养成,进而形成辐射,带动周边人共同遵守交通规则。

2、2014年12月撰写实验报告和阶段性小结。邀请上级专家来校指导,收集整理阶段性课题资料,重点是校本教材编写工作的进展和完善。

3、2015年2月到2015年12月,课题研究深入阶段,在总结前一阶段实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前一阶段研究内容的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4、2016年1月,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进行第二阶段实验小结,邀请专家指导。收集整理阶段性课题资料。

(三)课题结题阶段:(2016年5月——2016年8月),实验的进一步深入和总结阶段。

1、在继续以前所有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实验收获,提炼交通规则教育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模式。

2、2016年6月,形成详实的课题结题报告,申请上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做结题鉴定。

(1)积累相关的活动案例,作出相应的解读。

(2)汇编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光盘和文集。(论文集、案例集、教育叙事集等)

(3)申请结题并通过结题鉴定。

(4)举行本课题结题交流及报告大会。

八、预期成果

1、2014年6月《小学生交通规则意识养成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2、2015年1月《交通规则我遵守》校本教材

3、2015年1月《小学生交通规则意识养成的研究与实践》实验报告

4、2015年12月《小学生交通规则意识养成的研究活动资料汇编及光盘》等

5、2016年4月《小学生交通规则意识养成的研究成果集》论文、案例、故事集、教育叙事等)

6、2016年6月《小学生交通规则意识养成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九、实施保障

1、制度保障

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进行,在课题实验的全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六项制度:

(1)学习研讨制度。要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相关书目,围绕承担的课题做好学习笔记,定期召开学习研讨会、实验研究会并做好记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实验工作。

(2)通报例会制度。要及时填写“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表”,及时掌握、分析、研究、实验的情况。 课题组成员要定期召开例会,通报每个阶段课题研究情况。

(3)专题调研制度。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专题调研(原则上每学期一次),通过听汇报、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

(4)协作交流制度。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要大力倡导协作的风气,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形成科研合力,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5)条件保障制度。首先是组织领导的保障。课题实验由校领导挂帅,并成立相应的课题组,课题实验工作要纳入学校的管理之中。然后是师资队伍的保障。精心挑选课题组成员,选择那些观念新、功底厚、热爱教育事业、有科学态度、奉献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的教师为课题组成员。再次是后勤服务的保障。如场地教室、硬件设施、软件平台、信息资源以及对课题培训、资料积累、整理数据、研发课件、成果奖励等经费,为营造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校园文化提供各项物资条件。

2、人员保障

(1)课题专家指导组成员:

许新国(庐阳区教体局副局长)

李国凯(庐阳区教体局中考办副主任)

尹小敏(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

晋  娜(庐阳区教体局少先总队辅导员)

(2)课题组成员:

组  长:潘桂文

副组长:姚  庆  赵育聪

课题执行组长:李 霞  曹 丽

课题组成员:杨爱武  黄  臣  郭丰科

柳 青  各班班主任

 

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课题组

                                 2014年9月